查看原文
其他

滴滴“禁足”,Uber狂奔

丁雨馨 亿欧网 2020-09-15

作为中国最大的移动出行平台,如今的滴滴正在面临哪些挑战?在走向资本市场的前后,滴滴还要解决哪些问题?


文/丁雨馨 亿欧专栏作者


美东时间5月10日,Uber将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为Uber,IPO定价在44至50美元之间,拟发行1.8亿股股票。


就在国际网约车巨头Lyft和Uber先后实施上市计划的同时,外界将期待的目光如“击鼓传花”般放在了滴滴身上。作为中国最大的移动出行平台,如今的滴滴正在面临哪些挑战?在走向资本市场的前后,滴滴还要解决哪些问题?


近期,亿欧国际EqualOcean发布了一份名为《DiDi's IPO:Windfall for VCs but Bum Deal for Investors?》的报告(点击“阅读原文”获取),亿欧汽车在此就报告所提供的数据和观点,为读者进行解读。



滴滴全球潜在市场规模

到2023年可达4222亿美元


2016年8月,作为中国最大的网约车平台,滴滴宣布与Uber全球达成收购协议。后者承诺2023年之前不涉足中国市场,此后滴滴一路高歌,估值也从2016年6月的276亿美元增长至巅峰时期的560亿美元。但2018年,两起顺风车命案直接将滴滴推至风口浪尖。关于其IPO之路遥遥无期的传言不绝于耳,估值更是遭遇滑铁卢——2018年7月17日,在线旅游公司Booking Holdings以510亿美元的估值对其注资5亿美元,相比最高点下降了50亿美元。


(滴滴全球潜在市场规模)


(滴滴融资、估值历史)


纵观中国市场,由于牌照限制和交通问题,私有汽车总量虽保持上升,但增长速度一路放缓。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给共享出行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增长动力。


数据显示,滴滴在2018年的全球潜在市场规模为2495.4亿美元,在现有的增长速度下,EqualOcean的报告预测,到2023年滴滴的全球潜在市场规模将达到4222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


另外,从滴滴旗下国际出租车业务、共享出行业务和共享单车业务的表现来看,EqualOcean推算其目前估值约为696亿美元。



C2C单一模式

加剧滴滴亏损


有媒体报道,滴滴在2018年亏损总额达109亿美元。


不同于淘宝、京东,滴滴是典型的C2C模式——通过互联网连接需求端和供应端——通过获取和保留用户完成流量的变现。最终,滴滴再将收入转而补贴营销费用和成本并实现盈利。因此,这种模式的发力点主要集中在需求端。


(滴滴商业模式)


正是由于这一模式,滴滴对接两大主流支付入口支付宝和微信,对用户进行轮番“狂撒钱”,这笔巨大支出和亏损业绩不无联系。


不仅如此,EqualOcean报告还指出,双边规模效应(Two-sided Network Effect)是滴滴唯一的盈利路径,用户规模的增长直接带来滴滴所提供的出行服务价值的增长,也就是说,乘客和司机的数量越多,能创造的价值越可观,这也解释了滴滴一贯的“烧钱”、同时补贴乘客和司机的作风。


毕竟,“赢者通吃”的准则是滴滴独占鳌头、屹立不倒的不二法宝。


而淘宝、京东的兼具双边规模效应和单边规模效应。后者具体体现为,仅商家数量的增长就能创造价值、实现收入。不论是淘宝还是京东,都无需为了留存用户毫不间断地给予补贴。


为了创造单边规模效应,滴滴在2015年上线顺风车服务,仅在短短两月便覆盖全国137个城市,成为滴滴的第三大收入来源。就在顺风车事故前夕,该业务带来的日均订单数量占滴滴日均总订单数量的10%。


(滴滴的单边效应)



未来两大挑战

安全合规+造车势力


从市场格局发展状况来看,作为典型的C2C玩家,滴滴的特色之一在于“轻资产”运营。除非是巨大的技术优势和极端的政策变化,市场中滴滴一家独大的局面很难被改变。


为此,滴滴正在这些方面积极布局。在新技术方面,滴滴正积极投入研发无人驾驶,以求减少未来在司机上的支出。不过在政策方面,滴滴因为其安全问题在2018年迎来了更多政策上的不确定性。


2018年两起网约车事故后,滴滴忍痛下线顺风车业务,并进行了长达六周的整改。2018年第二季度中市场占有率高达96%的滴滴,用户活跃数量直线下滑,迎来了最艰难的时刻。


(五大平台的日活用户量变化情况)


作为第三方服务平台,滴滴与神州专车的模式大相径庭。由于早已通过租车业务积累了购车渠道和车队运营方面的资源与经验,神州专车在车辆的管控上更具备优势。这个逻辑在其他拥有汽车厂商背景的移动出行平台上,也属类似。


而更接近“共享经济”的滴滴,虽然有一定数量的车队和专职司机,其资源的调配、整合力度优势显得稍弱一筹。


(五大网约车平台的模式对比)



把握技术

滴滴才能赢得未来


平台运作效率和用户粘性的提高离不开新技术的支撑。人工智能、大数据、智慧交通等新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将滴滴这项产品进一步地渗透进生活场景的方方面面。


2015年,滴滴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开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派单、动态定价和路线规划。2018年,滴滴创立了一个200人规模的人工智能实验室,致力于从自然语言学习、机器视觉、深度学习来优化交通管理能力。


不久后,滴滴推出了智慧交通战略产品“滴滴交通大脑”,携手交管部门,运用人工智能和云技术解决交通工具与承载系统之间的协调问题。


(滴滴的技术规模)


此外,高昂的补贴费用,使得滴滴难以摆脱“烧钱”模式带来的困境。无人车技术不仅免去了司机的人力成本,还能够缩小产品的空间和时间限制(带来更远的驾驶距离和更长的驾驶时间),这也能从根本上颠覆滴滴的盈利模式。


但是,滴滴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还将面临很多困境。


一方面,这项技术尚处于研发和测试阶段,高级的自动驾驶技术还未投入商业化运营;


另一方面,Waymo、Cruise和Argo.ai明显走在了滴滴和Uber的前面。依托自动驾驶实现自身商业模式的蝶变、咬住头部市场这块蛋糕,滴滴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对观点赞同或支持;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


RECOMMEND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